2025年11月7日,检察日报刊发《万字调研报告助非遗保护破局》。

《检察日报》截图
山丹县独特的军马驯养技艺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山丹马”驯养技艺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图为山丹军马场工作人员赶马去饮水。 山丹县委宣传部供图
自2019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连续6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然而,尽管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中原与西域文化曾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历史文化遗产丰富。
◆检察机关调查发现,非遗保护存在传承链条断裂、保护资金短缺、市场萎缩等5个方面14个问题。
◆检察建议发出后,相关部门强化协作,切实加强对非遗的传承保护。
◆下一步,山丹县将构建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非遗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并尽快制定出台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实施意见。
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来自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的非遗传承人周玉梅,带着烙画和麦秆画非遗作品,代表家乡的非遗传承人参展。“这是山丹非遗又一次登上国家级展会,展位虽然只有2平方米,却承载着全县240多名非遗传承人走出河西走廊的希望。”这次参展让周玉梅既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
与传统技艺失传“赛跑”
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中原与西域文化曾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历史文化遗产丰富。
2007年6月,山丹县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下称“非遗保护中心”),与县文化馆实行两块牌子一队人员,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整理和保护工作。
“判断文化遗产是否具备历史性、独特性和唯一性,需要一双慧眼。山丹缺少这样的专业人才,这是硬伤!”市级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陶稷辉感慨道。
山丹军马场自汉武帝时期设立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曾是国家战马的重要来源地。由于缺乏马文化研究与传承的专业人才,当地独特的军马驯养技艺未能尽早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直到2023年,山丹县通过大力培育马产业、深度挖掘马文化,“山丹马”驯养技艺才成功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土夯墙体技艺同样是山丹独有的传统技艺,但是其展示展演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受资金等因素限制,2024年才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陶稷辉介绍说。
为了最大程度挖掘山丹县域内的文化遗产,自2008年以来,非遗保护中心通过个人申报、入户普查以及搜集整理三条路径,广泛搜集文化遗产线索。目前已有9类142项文化遗产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省级非遗项目7项、市级非遗项目29项、县级非遗项目106项。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12月,冬至民俗文化节和桌凳摞垒舞狮成功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名录,这一成果让陶稷辉颇感欣慰。
申遗成功仅仅是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受资金限制,非遗保护中心主要用文字和图片记录非遗,无法全面展现非遗的魅力与精髓。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毡及毡制品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与之相伴的洗毡这一传统手艺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山丹县市级非遗项目洗毡技艺如今几乎失传。
面对此情此景,陶稷辉无奈地说:“用视频和影像记录洗毡技艺无疑是更好的保护方式,但再现洗毡过程,至少需要三四个人协同操作,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专门搭建洗毡房,目前很难实现。”
山丹太平车曲艺艺术传承人已是80多岁高龄老人,这门承载着独特文化的艺术同样面临着失传危机。陶稷辉表示,在前期努力挖掘和申报非遗的基础上,今后一段时间,山丹县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将放在如何把非遗“留”下来。
万字调研报告引起关注
山丹县的非遗保护困局,反映了非遗保护面临的普遍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今年1月,成人有声小说
启动以“守护陇原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旨在推动甘肃省文化遗产抢救性、复建性、预防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专项监督活动开始后,山丹县检察院检察官石文纲开始寻找工作突破口。他发现,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其他领域检察公益诉讼不同,其问题往往难以被直观地看到。于是,他和同事展开调研。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走访了27个传习所,询问了36位非遗传承人。经过调查,他们发现非遗保护存在传承链条断裂、保护资金短缺、市场萎缩等5个方面14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石文纲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提出对策和建议,形成了一份万字的调研报告,由山丹县检察院呈送给该县委、县政府。
——传承人才断层。山丹剪纸、烙画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事已高,部分独门绝技无人传承。
——资金支持不足。市、县级非遗传承人没有任何补助经费。没有进行数字化记录和档案管理,传承活动难以开展。
——创新意识不强。城镇化发展使传统庙会、社火表演场地大量减少,传统节庆仪式简化,非遗依存的文化土壤逐渐消亡。
——合力协作不足。部门职能模糊、协作松散,未形成保护合力,保护流于形式。政策落实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现象。
——产权保护艰难。现有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主要针对有形文化产品,而非遗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其保护机制仍不完善。
…………
“问题挖得深、原因找得准、建议很中肯对路。”县委书记张伟对调研报告给予充分肯定。看完后,他当即要求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下称“文体广旅局”)、县财政局等单位认真研究,拿出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县委副书记、县长黄国杰也高度重视,要求文体广旅局提出具体意见,通过保护性传承、创新性开发、综合性利用等手段,让非遗火起来、传下去。
4月,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山丹县检察院同文体广旅局、财政局等单位进行深入磋商。在公开听证会上,各方达成共识。会后,山丹县检察院向文体广旅局、东乐镇政府和李桥乡政府发出检察建议。
检察建议明确提出,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扶持政策,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项资金,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配套制度机制,等等。
打破壁垒凝聚传承保护合力
检察建议落实得怎么样?山丹县检察院开展了“回头看”。非遗传承人张娟和周玉梅告诉石文纲,现在,她们每周都会固定进校园授课两次,每次还能得到100元授课补助。
“我们一直希望打破过去行政监管中存在的壁垒,督促行政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协作配合,切实加强对非遗的传承保护。”石文纲说,通过开展“回头看”,切实感受到县文化馆与各乡镇、学校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了。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的频率显著提高,而且形成了常态化机制。这也反映了县委、县政府对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愈发重视了。
在“回头看”过程中,石文纲又发现了新问题。检察建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尽快启动县文化馆(美术馆)提升改造项目。该项目建成后,计划将文化馆及多个非遗传习所都搬迁至特色街区,并在非遗保护中心前的街道打造“非遗一条街”。“这样一来,非遗传承人就能在固定场所集中开展传承交流活动,广大群众也能近距离感受到山丹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由于资金问题,这项工作推进速度有些缓慢,与设想的情况存在一定差距。”对此,石文纲忧心忡忡。
文体广旅局主管非遗工作的党组成员王文君告诉记者,山丹县文化馆(美术馆)提升改造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方案,目前正在积极推进项目申报工作。下一步,他们还将牵头构建由检察院、财政局、教育局、人社局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非遗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会协调解决非遗创新研发、资金使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检察建议重点推动的整改工作中,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督促文体广旅局出台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制度文件。”山丹县检察院检察长冯志军介绍说,经过几次磋商,都认为应当紧扣国家对非遗保护提出的要求,结合《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实施方案》,尽快制定出台山丹县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实施意见。
“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系统开展。”成人有声小说
公益诉讼检察部负责人程春辉说。基于此,甘肃省检察机关决定将“守护陇原文化遗产”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常态化开展下去。(本报记者谢文英 南茂林 通讯员祁忠溪)